一人一图一故事—爱一事,忠一生

2017年5月11日,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发生5.5级地震,图中的工作人员是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的一员——李伟,同他一行的还有工力所的公茂盛、汪云龙、陈相兆,他们历时30小时,行程3000多公里,到达震区——高原地区,最高海拔4000多米。李伟与陈相兆为一组,图中,他们当下的任务是调查桥梁底部震害情况,为了更加准确细致的观察桥下裂缝情况,他们必须要经过这种极易落水的边缘到达桥身下部,这种情景李伟说是地震现场工作队的“家常便饭”。

每次地震发生后,地震应急现场工作队的地震人们总是第一时间到达地震现场评估地震损失,评定地震烈度,将收集到的数据交给当地政府,以指导救灾和恢复重建。另一个任务就是将数据带回去,用于科学研究,研究震区的房屋抗震能力等。

在地震现场,应急队员们的住宿条件稍好些时,能睡在室内,一旦遇到大地震(如汶川地震),住帐篷、睡马路,白水就干粮便是日常。他们要进入到震坏的楼中查看楼体震害情况,那些刚经过强震的楼房随时会有建筑物构件掉落,他们很可能会被砸伤。余震、滚石、滑坡,这些对于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一点都不陌生,在我看来,图片中反应的对于地震现场工作可能用“小菜一碟”来得更贴切些。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的地震现场应急队每次都是经过科研人员们积极踊跃、争先恐后报名,科技发展部门兼顾每位科研人员都要有机会去地震一线,“忍痛割爱”才选拔出来的,没有被选中的科研人员无不表示遗憾。遗憾的是失去了一次到地震第一线学习的机会,遗憾的是失去了一次可以掌握更多震害数据的机会,遗憾的是可能失去了一次为防震减灾事业做出更大贡献的机会。他们并没有畏惧危险,并没有因为自己的生命可能会受到威胁而逃避,而是遗憾,他们具有着坚强的意志,并对地震科研工作怀揣着无限的忠诚。

这就是科研精神,一种孜孜不倦、默默无闻,甘愿坐冷板凳的精神,爱一事、忠一生——地震科研工作者的心声令人敬佩,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攀爬至桥梁底部调查震害,极易落水

拍摄者: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陈相兆



黑ICP备10007442号-1 版权所有: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