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04 月 20 日
最新媒体播报
媒体播报

学习强国黑龙江学习平台:致敬抗战老兵 传承红色基因
发布时间:2020/08/04

写在前面:

一位老兵的故事是经历,众多老兵的故事是历史。

“八一”前夕,记者跟随黑龙江省领导对部分抗战老同志走访,面对面倾听他们的故事。

在那段战火硝烟的岁月里,浴血战场的老兵们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了一起,也成了他们此生无憾的荣耀。

今天,我们透过历史的硝烟,从这些老兵身上体察不朽的抗战精神,感受他们不甘屈辱的自强精神,万众一心、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舍生忘死、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百折不挠、奋斗到底的坚忍精神。

老兵身上的红色基因已铭刻进精神血脉的“家谱”中,融入育人的“家风”里。一代又一代抗战精神的传承者向我们走来。

今天,借此纪念日时刻,通过多篇人物专访,向所有老兵表达深深的敬意。

王镇清 身经百战志如钢,和平建设日夜忙。红色基因代代传,抗战精神永不忘。

商文兰 人民军队同龄人,巾帼不输男儿身。妇幼工作好大姐,世世代代念党恩。

李雪菲 耄耋老人百战艰,战罢黄桥战皖南。默默无闻写传奇,良好家风代代传。

王民太 十三从军上战场,抢救伤员满腿伤。小小名牌送战友,百姓利益放心上。

王济堂 小小敌后侦察兵,出生入死摸敌情。纵身一跃脱虎口,烽火战场建奇功。

徐耀增 闪闪勋章满胸前,艰难困苦只等闲。老兵吹响冲锋号,不惧敌营鬼狼嚎。

张德禄 老兵退伍不褪色,七十抗洪显气魄。深藏功名赤子心,感谢人民记得我。

王镇清:抗战精神永远不能忘

腰杆挺拔,满面红光,一双明亮的眼睛炯炯有神,迎面走来精神头儿十足,丝毫看不出抗战老同志王镇清今年已经102岁高龄了。王镇清生育一儿一女,现与女儿共同生活。客厅的墙上,挂着一家人的照片,女儿、女婿、外孙围坐身旁,家庭和睦融洽,老人的面庞透露出经过战争洗礼、过上幸福生活的喜悦。“八一”建军节前夕,记者在王镇清家中见到了这位抗战老英雄和他的家人,真切感受了这一家三代人对抗战精神的弘扬与传承。

当谈起抗战历史时,王镇清老人思路清晰,对那段战争的亲身经历记忆犹新。王镇清于1938年9月参加革命,曾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诸多战役。几十年的戎马生涯,艰苦难忘的战争岁月历历在目,美好的青春和满腔热血都献给了枪林弹雨的军旅生活。王镇清战功赫赫,曾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新中国解放后,他从事部队的军事训练工作,为提高部队军事素质尽心竭力。担任省军区领导之后,他为军队与地方团结合作,支援经济建设呕心沥血、日夜操劳。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赢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立了新中国。虽然抗战已成为历史,但抗战精神永远不能忘。”王镇清动情地说。

铭记历史初心永在,抗战精神薪火相传。王镇清的女儿王晓莉从小深受父亲言传身教,在父亲的影响下,也光荣的成为了一名军人。作为省军区通信站的一名工程师,王晓莉时刻牢记父亲的教诲,坚定理想信念,为部队建设发展辛勤付出,无怨无悔。“我爸是个很正直的人,他始终都保持很坚定、很明确的态度,听党话、跟党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求我们无论是工作还是做人,都要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只要去做,就一定要做好。从小到大,这种思想被始终灌输,包括我的孩子也是这样。”

朱柏洁是王镇清的外孙,他虽然没有参军,但在革命传统教育的影响下,从小爱国情怀理念就根植于心,姥爷的红色基因在时刻鼓舞着他不断地奋力向前。朱柏洁是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的一名科研人员,博士毕业。本来有更好的机会出国学习和发展,但他毅然选择留在国内,就是为了全心全意报效祖国。

“在革命战争时期,抗战是为了保护民族不受欺凌,抵抗外敌。现在,从我的科研工作角度来说,传承抗战精神就是要具备对国家科研成果的保护意识,具备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具备勇于创新的坚定信心。”朱柏洁说。

(薛立伟)


商文兰:将红色基因传承下去

见到记者来采访,93岁的抗战老同志商文兰摆摆手、连连说道:“你来采访我,我却没有什么功绩。”谦逊的美德让记者眼前这位娇小慈祥的老人显得越发可敬可爱。

“商奶奶,马上到建军节了,我们来采访您,也顺便向您这样的老军人致以节日最衷心的问候。”记者向老人道明来意。“建军节!”当听到这三个字,老人的眼神里立即充满了愉悦和激动,思绪仿佛瞬间飞到了曾经的岁月,老人也随即打开话匣子,“永远忘不了‘建军节’,忘不了我们党建立的人民军队。幸运的是我也是1927年生人,和我们的军队恰好同龄,这也许就是我们之间深深的缘分。”

听到“建军节”三个字的老人之所以如此反应,是因为在当年兵荒马乱的岁月里,正是八路军救了她和母亲。那年的商文兰才11岁,她也自此走上了革命道路,参加了八路军。老人回忆说:“最开始我不了解八路军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耳濡目染,深深地感到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

战争年代,商文兰勇敢地奔走于前线、穿梭于敌占区,不怕牺牲、一心为民,贴近群众,敢于担当、艰苦奋斗、劳动光荣……这些党和人民军队在战争年代建立和积淀起来的宝贵革命精神和红色基因,已经深深烙印在她的心里,商文兰在和平年代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后,对此都做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1951年,商文兰任省委直属机关党总支书记,之后又做了近20年的妇联工作,直至离休。无论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商文兰都是坚持下基层调研,和群众打成一片,而每次调研短则半个月,多则数月。

老人回忆说,“我们那时下基层调研经常是搭老乡的拖拉机来到田间地头,一天走数十里地,和村民唠上十几个小时,晚上回到住处,经常累得抬不起腿、上不了炕。冬天的时候更遭罪,因为在户外走得时间长,经常把腿冻得奇痒无比。”她在省妇联工作期间,致力于提高妇女经济地位,发动组织妇女参加社会劳动;为解决妇女参加生产劳动的后顾之忧,商文兰大抓托幼工作,在农村广泛办起幼儿园、哺乳站、托儿所、互助组,共收托孩子120万名,极大解放了妇女生产力;她还格外注重农村女干部的配备、培养工作,经过她不懈地调研走访,当时全省基本实现了乡乡有女乡长,社社有女主任……

商文兰老人最小的女儿李薇介绍说,在他们这一辈哥仨个的记忆中,老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对子孙进行教育和告诫。老人常说:“党和人民军队都是咱家的恩人,我这一生都是党和人民军队培养出来的,你们也一样不能忘记这份恩情,不能忘记战争年代传下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李薇告诉记者,“老人的后代中有军人、有教师,有公职人员,不管哪一代人、做什么工作,我们都是认真做事,低调做人,踏踏实实干过来的。因为母亲对我们的谆谆教导时刻就在耳边,这种红色基因的家教传承时刻让我们铭记于心。我们作为抗战老同志的后代也有责任将抗战精神和红色基因传承下去。”

老人虽已93岁高龄,但仍然常年坚持关心国家大事,看新闻联播、读参考消息,是老人每天必看的内容,在采访的最后,商文兰老人说,“诚挚预祝我们的人民军队节日快乐的同时,我也想真诚地对年轻一代说一句,现在国家强大了,已经在世界站稳了脚,但国际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年轻一代仍然任务很重,还需要你们刻苦拼搏,继续发扬传承老一辈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为祖国强盛做出应有的贡献。”

(文/摄 刘剑)


李雪菲:从中原大地到白山黑水

盛夏的傍晚,一场大雨过后吹起了凉爽的风,记者到访时,正赶上李雪菲和李英姿父女二人遛弯回来,眼前的抗战老兵李雪菲今年已有100岁了,但依然行动自如,和蔼的眼神中透露着坚毅,能让旁人感受到他年轻时在战场上拼杀的英勇与无畏。

李雪菲老人有两儿两女四个子女,李英姿是老人的二女儿,她告诉记者,退伍多年的父亲,身上至今仍保留着军人的自律性,虽已百岁高龄,但他仍坚持读书看报、锻炼身体,而且每天都要走上一公里。

“1940年9月参加新四军第一支队,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采访的时候,百岁老人李雪菲对于旧时的人名、地名、时间记忆有些模糊了,但提到这两件事时,他回答的清清楚楚,没有半点犹豫。

李雪菲是江苏泰兴人,他先后经历了“黄桥决战”“皖南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1948年1月,李雪菲在担任准南支队二营四连指导员期间,相继参加了龙岗和铜城两大战役。铜城战斗中,李雪菲被敌人开枪击中腰部,子弹从腰部穿出来又伤及手部,使他失去了一根手指。新中国成立后,李雪菲和其他同志一起千里奔赴关外,支援东北建设。担任哈尔滨汽轮机厂宣传部副部长,又被调到东北林学院(东北林业大学前身)任党总支书记,并先后担任政治部副主任、宣传部长等职务,1983年离职休养。

“我们的生活现在很好,这样的好时代,要感谢党和国家。”说这话时的李雪菲眼眶有些湿润。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人民军队到人民公仆,从中原大地到白山黑水,李雪菲整整为革命工作了40多个年头。他在党的安排下从事最艰难的基层工作,在各种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他为人正直、严格要求自己,不惧艰苦,自立自强的精神深深的影响着他的子女。

“从小到大,父亲是我们最好的榜样,他一直教导我们做人要坚强、豁达、独立,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有了问题就要迎难而上,不要依赖别人,一切都要靠自己。我们子妹四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是靠着自己的努力考学、工作,没有一个是靠家里托关系的。”李英姿说。

1984年,李英姿毕业后在哈尔滨亚麻厂工作,从一名车间工人成长为厂里的中层干部,后来,时值国企改制加上厂里效益不好,发不出工资,这对于当时年近四十的她来说是一不小的打击,但是从小养成的自立自强性格的她毅然决定于2002年离开亚麻厂,到民营企业做管理工作,两年后开始独自创业,做亚麻产品加工和销售行业。

如今,事业有成的李英姿回想起创业经历时说,“因为父亲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一直影响着我,有他在,我就什么都不怕。以后我也会教育子孙后代,无论从事哪一行,都要自强自立、爱岗敬业,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让老一辈的抗战精神代代传承。”

(王莹)


王民太:战士的身份牌都是我做的

“勇敢队,勇敢队,冲锋在前,视死如归……”王民太眼含热泪,高声唱起了抗战歌曲《勇敢队》,激昂的曲调让他再次回到了激烈如火的岁月,战友们正整装待发,等待向更危险处挺进……

王民太老人13岁参军,曾经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作为卫生兵的他,多少次跟随部队出生入死,多少次舍命抢救伤员,腿上被弹片炸伤的疤痕真实记录着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我上过学,会写字。在我们部队里,每一名战士揣着的身份牌都是我给做的。战友们在重伤之时、弥留之际都会摸出身份牌,让我把他们的消息捎回家乡,让家人们知道他们是为国牺牲。活下来的我是幸运,但我不是为自己活着。”王民太大声说着。

“勤勤恳恳做事,清清白白做人”。在王民太88岁生日这一天,他再一次向子女们讲起这句铭刻在成长道路的家训。“父亲的话并不多,但是就是这一句,从小到大,总要反复提起,也成为我们所有儿女做人做事的准则。”王民太老人的女儿王伟说。

前半生枪林弹雨,后半生平凡恬静。转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的王民太,一直以共产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永远把便利留给群众,麻烦留给自己。“再苦再累的活父亲也从没有一句抱怨,但是百姓利益要是受到损害,父亲就一定要去争个明白。父亲总说,最艰难的时候,是老百姓给了他温暖和力量,陪战士们一同坚持到了胜利的那一刻。”王伟说。

“我不能辜负老百姓,他们是我最亲的人!”王民太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手颤颤巍巍地反复摸着上衣的衣兜。“忘不了部队行军路过村庄的时候,不认识的百姓往我们每个战士上衣兜里塞上刚煮好的热乎鸡蛋。要知道那时候很多家都还吃不饱饭。我手里握着鸡蛋,心里头真暖和啊。我当时就在心里想,这辈子都要记着老百姓的恩情。”

走进王民太的卧室,除了一些简单的家具,就是一个个满满的书架。随手拿出一本《中共党史知识手册》,泛黄的书页被崭新的书皮“呵护”着,翻开后,章节的关键处清晰地做着标记。王民太笑着说,自己爱书如命,几十年前的积蓄大多用来买书,有时候一坐下来,就是几个小时忘记起身。“感恩和平,能坐在整洁的家中安静地看书,是此生最大幸福。”老人的眼里闪着光。

如今的王民太一家,已经是四世同堂,孩子们学业有成,勤奋上进。王民太说自己能过上现在的生活,已经非常满足,他再次带着记者从一个个书架前慢慢走过,望着眼前一行行摆放整齐的旧书,王民太说,这里有他最美好的记忆,也是他留给晚辈们最珍贵的传家宝。

“做好人,做正直的人,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是姥爷对王家所有孩子的期待,我们一定牢记家训,勤奋努力,踏实肯干,让红色的基因代代相传。”外孙女钟音抱着自己未满半岁的小女儿,微笑着告诉记者。

(闫紫谦)


王济堂:谍战“小猫”被刺刀攮到左肩窝

“八一”建军节前夕,记者来到抗联老战士王济堂家里,听他讲述峥嵘岁月中的难忘经历。王济堂老人今年刚刚搬进了带电梯的新房,门上挂着的“乔迁之喜”的横幅格外显眼,王老精神矍铄、耳聪目明,很难把他与90岁高龄联系起来。采访期间,老人一边向记者讲述着抗联故事,一边缅怀已经牺牲的战友,回想起过往,他几度哽咽道:“是战友们用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王济堂回忆,上世纪40年代初,他被组织安排到了黑龙江哈尔滨铁路机务段,参与情报工作,代号“小猫”。对于那段“潜伏”的日子他仍记忆犹新。为了观察和获取日本侵略者的兵力运输及其他战备情报,组织安排他这个不容易被怀疑的十岁出头的小孩参与情报工作。王济堂回忆说:“那时为了得到情报不得不身犯险境。”

“你这个小孩什么的干活?”1944年7月的一天,王济堂跳上从三棵树开往当时伪满首都新京(长春)的日寇运兵专列,正在观察记录日军战备情报时,被日本宪兵发现。王济堂早有准备,掏出铁路身份证明,手拎检车小锤示意在正常巡检车辆。狡猾多疑的日本宪兵没有听王济堂解释,执意让他走进车厢。“我当时要是进去肯定是凶多吉少。”回忆当时的一幕,仍让王济堂心有余悸,他继续回忆说,当时他立刻做出了拽车门跳车的动作,但还是被反应迅速的日本宪兵用刺刀攮到了左肩窝,满脸是血的王济堂从正在急速运行的火车一跃而下,脱离了日本宪兵的追杀。简单包扎后,他第一时间将记录的军事情报转交出去。该情报由我地下党组织转报前苏联的88教导旅、共产国际和前苏联军事情报部门。据王济堂获取的重要信息判断,日军已无力北攻前苏联,遂将远东76万兵力调往苏德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取得决定性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因王济堂在反法西斯战争和苏联卫国战争中作出的卓越贡献,中俄两国主要领导人多次授予他纪念奖章和勋章,这一枚枚勋章也被王济堂视若珍宝。他说:“荣誉不是属于我个人的,而是属于我们整个东北抗联。”

“我父亲常教导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无论工作还是做事都要行得正走得直。”王济堂的女儿王窕颖退休后一直和父亲生活在一起,她说父亲身上的意志品质一直是她们全家学习的榜样,退休后的她有了更多的时间了解父亲过往的峥嵘岁月。

“刺探情报、破坏敌人物资、击毙反革命暴徒、押解伪满战犯、参与国内外领导人的警卫任务……父亲的精彩故事数不胜数。”王窕颖在照顾父亲生活之外,更多的是帮助父亲整理收集抗联老战士的相关资料,她也希望通过这些资料,让更多人了解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有更多的人来一同追忆、宣传、弘扬抗联精神。

(文/摄 刘婧斯 李美时)


徐耀增:一朝着戎装一生家国情

“这老爷子,品行好,心态好,看着谈吐举止绝对不是‘一般人’,他肯定经历过很多事。”街坊邻居每每谈起徐耀增,都会竖起大拇指,徐耀增为人处世的风骨总是令周围人敬佩。但是要问他们,老爷子经历过哪些事?却无一人知道。

“我们也不知道,就是家里也有些功勋奖章,老爷子有时候拿出来擦拭整理,我们好奇问一嘴,而他也总是简单说上一两句。”现在和徐耀增老人同住的儿子徐保钢、儿媳刘玉蓉和众多街坊邻居一样,对老人的事迹知之甚少。

“但在一起生活30多年,每每看见父亲摆弄那件别满功勋章的军装,我们就逐渐懂了父亲背后的故事。”刘玉蓉说道。

1942年3月,参加革命工作,在冀东军区12团任司号员,曾参加辽沈、平津、衡宝战役。解放后,转战祖国大江南北,参与建飞机场等工程建设。

今年90岁的徐耀增精神矍铄。他曾立下一次一等功、两次三等功,拥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65周年、70周年纪念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这些荣誉都是代表过去的事。”这句话,是徐耀增对自己前半生同广大革命战士舍生忘死,浴血奋战为人民换来安稳生活,赫赫功绩的回应。

就是这样的低调、淡泊名利,让徐耀增很少提及过去。但儿媳刘玉蓉向记者介绍,细细一品,徐耀增和普通老人还是有些不同。

一年四季,老人天亮就起床,下楼锻炼身体,顺便给家人带回早饭;衣物与被子自己整理,哪怕现在年纪大了,叠的已不再整齐,也从不让家人插手;家庭条件又不是不好,但就是坚持一件衣服穿到破旧,再给买新的,还不愿意。

这些事情,在子女眼里,展现的是妥妥的军人作风,优秀的革命传统——严格自律,艰苦朴素。

不过,徐耀增对自己勤俭节约,对外人却是慷慨大方。“70年代开始,父亲就在当时的哈尔滨市南岗区环境卫生管理局清洁大队工作,生活条件还可以,身边亲友谁遇到困难了,老爷子总是解囊相助。”刘玉蓉笑着说,她爱人就随老爷子,长相啊性格啊,都随。

同样,认识徐保钢的人,没有一个人说他不好。

徐保钢是哈尔滨铁路系统的一名机械工人,家里各种维修工具多得很。出来进去,发现自家楼道单元门坏了,没等联系小区物业维修,徐保钢就给修好了,这样的事情有很多。

淳朴、奉献、和谐,这样的家风,都归功于徐耀增“身教”。

“父亲对我们的教导不是说教,就是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唯一一句他说给我们听的就是,在学习和工作中一定要掌握一技之长,坚决不能给国家添麻烦。”

一朝着戎装,一生家国情。

在“八一”建军节之际回望人生,徐耀增心绪万千。

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在电影上都看过这样的镜头,向敌人发起总攻时,总有一个年轻的小号手站起来手掐腰上,昂首挺胸,吹响冲向敌人的号角。“滴——”决一死战,振奋军心。

徐耀增在当时就是那位小号手。

时光流转,如今,徐耀增还是一名号手,吹响青春一代铭记历史、继承革命精神的号角。

“咱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为祖国、为人民、为社会主义多作贡献!”“徐老放心,我们一定会的!”去年11月,几十名来自哈尔滨师范大学的学子围坐一起,听徐老讲过去的故事。光荣的革命精神铺开在同学们的眼前,同时也深深植入他们心中。

(徐佳倩)


张德禄:我是党员我得上,我得捐

“我父亲年纪大了,母亲这两年卧病在床,家里离不了人。记者同志,你直接来我家采访吧。”29日,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记者在老人儿子张洪海的家中采访了现年91岁的抗战老兵张德禄。

张德禄身着一件军绿色的短袖衬衣,胸前挂着金光闪闪的军功章。虽说年近百岁,很多事情已经记不清楚。但是一提到当年参加抗战的光辉岁月,老人显得劲头十足。几十年过去了,曾经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友,很多都已经叫不全姓名,但是那份早已融入骨血的红色基因在家里久久传承。老人育有六个儿子,老两口早已抱上了孙子、重孙子,生活清贫却也幸福。

1954年,祖籍河北保定的张德禄25岁从部队转业。在结束了13年的军旅生活回到地方后,他先后在多家单位工作,最后来到了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群力松江村四队任生产队队长。

“打从我记事起,我就听家里人讲过很多我爹‘死心眼’的事。在我还没出生的那几年,穷呀!家里盖房子老费劲了。按理说,我爹在生产队,如果他动点歪心思,捎回来点板子、方子,是有便利条件的。结果他说啥也不肯。后来,在我四五岁的时候,家里养鸽子,我想去队里整点高粱米回来喂鸽子。没拿着不说,还被我爹一顿臭骂。从小他就教育我们兄弟六个,‘穷不可耻,再穷也不能占公家便宜,更不能出去偷、出去摸。’”张德禄的六儿子张洪海向记者讲述了他记忆里的父亲。

每当国家抗洪救灾的时候,张德禄总是冲锋在前。关于1998年抗洪,张洪海有两个记忆最深刻的画面。用他的话说,一个是父亲扛起铁锹就走的背影,另一个就是被“劝退”回来时的落寞神情。“那年他快70岁了,家里谁也劝不住他,咋劝就是一句话‘我是党员,我得去!’扛上家里‘大板锹’就走了,去坝上了,根本不跟你磨叽。后来乡镇领导听说了,做了他的思想工作,给‘劝退’回来了,这才‘听话’。”还有一次,是汶川地震。原本就不太富裕的父亲,一句“我是党员,我得捐!”马上联系有关单位捐了100块钱。“这几年,岁数大了,人有点糊涂了。但是自从发生疫情以来,他一直嘱咐我们‘管好自己,戴好口罩,别给国家添麻烦。’这时候可明白了。”

张德禄老人感恩党和政府一直以来对他的关心,他感到非常荣耀。他说:“谢谢党和政府还记得我、惦记我,谢谢了!”老人脸上的沟壑里写满了岁月的沧桑。

(蒋平)


评论|信仰之光

抗战老兵,向你敬礼!

八一前夕走近你,倾听你的故事,把你的故事传扬。走进你的那一刻,年轻记者的心儿在砰砰跳动,仿佛奋斗的路上,身心都被照亮,照亮我们的,是你的信仰之光!

这光,是坚守信念,矢志不渝,忠贞报国的崇高理想。革命理想高于天,对党的忠诚,是你不变的誓言。爱祖国,爱人民更是你不变的忠贞。穿越时空,你的讲述把我们带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已是耄耋之年的你,可还记得当年的歌谣。你爱和平,强盗不容。于是,你站到了镰刀锤头的旗帜下,站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阵营里,你的战歌是“大刀向鬼子的头上砍去”,打败侵略者,杀死狗豺狼!当你放下锄头,拿起武器守护家园那一刻起,你代表的是人类的正义事业。青春的你,豪情万丈;如今的你,满头银发,颤颤巍巍。但我看到了你身上的光,是正义的光。

这光,是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力量。“朔风怒号,大雪飞扬,征马踟蹰,冷气侵人夜难眠。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你以超越人类极限的忍耐力克服了举世罕见的困难。没有语言能描述那处境之艰难、生活之艰苦、战斗之残酷。也没有语言能够描述天凝地闭、啼饥号寒中你一往无前的战斗意志。你的斗争,是为驱除侵略者、实现民族解放而进行的信念之战;是打击敌人、为后来人争取胜利的舍身之战;是明知牺牲仍然前仆后继的悲壮之战;也是中国人民永不屈服的尊严之战;你的战友们在战场上英勇杀敌,在监狱中坚贞不屈,在刑场上大义凛然。青春的你爬冰卧雪,风餐露宿,如今的你,人淡如菊中,岁月静好。我看到了你身上的光,是不屈的光。

这光,是根植群众,生死与共,团结一致的使命担当。你站在党的旗帜下,站在人民群众中间。青春的你来自人民、保卫人民,如今的你被人民爱戴敬仰。我看到了你身上的光,是仁爱的光。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从八一南昌起义到井冈山斗争,从艰苦卓绝的长征、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是革命烈士的鲜血铸就了革命成功,我们一定要牢记新中国来之不易。要让14亿人民、9000多万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很好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创业难,守业更难,我们一定要守住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信仰之光,为进行伟大事业提供了弥足珍贵的价值引领。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面对新的历史任务,我们自身必须有一股“气”,这里的“气”,包含理想、操守、志向、信念、品格等,是一种深远、永恒的意志力量。这就要求我们以火热旺盛、必夺斗争胜利的工作热情,蓬勃向上、永不倦怠的精神状态,以自我革命的精神,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抓难点,补短板,求突破,使我们的事业在新的起点上阔步向前!

(王敏学)


来源:学习强国黑龙江学习平台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5807344656570511844&item_id=5807344656570511844&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from=groupmessage